教学目标
1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。
2、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。
教学重点、 难点:
认识圆锥体,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。 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。
教具准备:
圆锥体物品、生活中圆锥体的应用图片、资料
教学过程:
一、揭示课题
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形状的物体——圆锥(板书课题) 什么形状的物体是圆锥形的呢?
(实物呈现)
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,简称圆锥。
二、探究体验。
1、观察圆锥的特征
师: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,看一看、想一想,你都想知道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?
生可能提出:
a、我想知道圆锥的特征。
b、我想知道圆锥有几条高?它的高指的是什么?
c、我想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?
师: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,看一看、摸一摸、玩一玩、也可以猜一猜你能发现什么?
a、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,下面粗。
b、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,摸起来很扎手。我们把它叫做顶点。
c、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,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。这个面是曲面。
d、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,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。
e、我们还发现圆锥的底面朝下立者,尖朝下不立者。
归纳:圆锥的底面是个圆,侧面是个曲面,有一个顶点。
2、圆锥的高
师:这个圆锥高多少?
学生就会想高在哪里》
师再说明什么是圆锥的高:
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。
师:圆锥的高有几条呢?(1条)
画图表示
3、测量圆锥的高。
师: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及圆锥各部分的名称,我们知道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,那怎样来测量圆
锥的高呢?
学生自由测量、汇报
师再课件演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、过程 。
三、课堂总结
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:
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,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,紧密联系生活实际,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分析后,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:
1、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,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。
课前安排学生收集、整理生活中应用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。教学时首先列举生活中大量的.圆锥实物,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,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基础上引入。再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,互说圆锥的特征,加深对圆锥的认识。课后让学生创作一个圆锥的物品,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,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。
2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。
本节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,体现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,我们知道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提高,在很大程度上,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。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,应该注意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,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,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。在本课中,无论问题的引入,圆锥概念的定义,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,老师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、研究和讨论中进行,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、交流,这样的过程,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,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和信心,大家积极发言,争先操作,参与率很高。
3 、加强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。
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理念来看: “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,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”。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,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、 学生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数学家,但通过类似的数学活动,也可以很好的获得数学或理解数学。在本课例中,老师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或者去探究问题、通过 “看一看 ”, “摸一摸 ”, “想一想 ”,“玩一玩”, “猜一猜 ”等问题情境,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,在 “找 ”中学,在 “测 ”中学,在 “思 ”中学,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、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,使数学课堂教学 “动 ”起来、 “活 ”起来,让学生在 “做 ”中学,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。
4、 合理运用传统教具、学具和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。
本课中,将传统教具、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,直观、形象地展示大量圆锥形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圆锥的表象,以及动态演示圆锥侧面的展开过程、圆锥高的测量方法等,有效地突
破教学中的难点,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